12月5日下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艺术学院党委、航空宇航学院党委在图书馆5层学术报告厅联合举办了“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激发复兴磅礴力量”主题党日活动,旨在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怀。此次活动邀请到新华社原副社长陈伯坚之子陈燕卫先生担任主讲嘉宾,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任雁主持,三所学院的党员师生积极参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陈伯坚作为新华社记者,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入朝报道。在朝鲜战场上,他发现了表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主题的一首诗,并进行了修改和传播。这首诗后来被著名音乐家周巍峙谱曲,成为了广为传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陈燕卫先生以其父亲的真实经历为背景,深情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诸多感人的故事。他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当时国内外严峻性的形势,详细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诞生和传播过程,以及自己父亲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当讲到黄继光、邱少云、“冰雕连”等英雄人物,以及中国记者们在战场上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时,陈先生的话语充满了深情与敬意。这些故事不仅扣人心弦,更让在场的每一位党员深受感动,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024年11月28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韩国仁川志愿军烈士遗骸临时安置所顺利完成交接,并于当日上午搭乘空军运-20大型运输机回国,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隆重迎回仪式,最终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此次活动不仅是对烈士们的最好告慰,更是对英烈精神的重要传承。当陈燕卫老人讲到这段故事时,不禁感慨万千,哽咽起来。在谈到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时,陈燕卫先生结合“碳排放”问题,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并对比了中国和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民族风骨和民族精神。
陈燕卫先生用“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作为结束语,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共产党员能够在奋斗中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他的话语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激励。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让广大党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更激发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营养,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好走稳民族复兴这关键一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
文/史子涵 摄/夏琨博